最近常去逛的店歇業了,之後就好少到那邊晃啦,

可是朋友一直問我首選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那裡買比較便宜!

上網幫他查了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相關的評價,推薦,開箱文,價格,報價,比較,規格,推薦那!

經過多方比較後,發現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居然曾造成搶購熱潮,

價格也很實在,重點是買的安心,到貨的速度還滿快的,

不用出門送到家。還有超級大重點,比超商便宜!!

一拿到之後為之驚艷,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CP值超高!。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我要購買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How Much Is Enough?: The Love of Money- and the Case for the Good Life









    台灣幸福指數超越日韓,您對幸福有感嗎?

    財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為何擁有一切的人們總是想要更多?

    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過好日子?


    生命的目的不是賺進愈多錢愈好,好比吃東西的目的不在於變得愈來愈肥胖。



    然而,「貪得無厭」根植於人類的天性--人們傾向和他人比較財富,因而發現不足。



    這種天性受到資本主義的大幅強化,因此成為整個文明的心理基礎。



    貪得無厭過去是富人的過失,現在則成為每日生活的常態,在這種心態之下,生活似乎顯得永遠不夠「幸福」、「美好」,我們的生活方式餵養我們的永不知足,我們的永不知足也餵養我們的生活方式。



    作者試圖證實,美好生活的確存在,並且能去體驗,我們也應該努力去達成。



    這本書將告訴你現代人必須知道的財富與幸福的哲學。



    偉大的凱因斯先生,你錯了!



    作者史紀德斯基父子超越了目前對日增不均的辯論,他們進一步探問我們為何需要金錢。他們主張,財富不是、也不應該是目的,而應該是「美好生活」的手段。



    本書以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做為開場。凱因斯在1930年預測,未來的一百年裡,人均所得將穩定成長,人們的基本需求將獲得滿足,且沒有人需要每星期工作超過十五個小時。很明顯,他是錯的:雖然所得如他所預測增加,但我們的欲望擴張也同樣快速,而且我們持續長時間工作。



    史紀德斯基父子首先解釋凱因斯為何錯了,接著說明經濟學是一種道德、而不是真正的科學。他們對美好生活這概念,上溯亞里斯多德、下探現今,指出現代生活遠遠背離了理想典型。他們認為,沒有任何單一指標可反映人類的進步,不論是GDP或「快樂」,因此提出構成美好生活的七項元素。最後,他們提出某些根本的經濟政策,用以幫助我們找出滿足人類的真正需求。























      專文推薦貪得無厭 V.S. 適可而止/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鼎力推薦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朱雲鵬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沈雲驄 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周行一政大財管系教授

      林向愷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建甫台大經濟系教授

      黃崇興台大EMBA執行長



      書評



      一本乾淨俐落、敏銳辛辣的書......警世鐘聲。──威廉斯(Rowan Williams),坎特伯里大主教,《展望》(Prospect)



      引人深思......提供一些大膽且清楚的提議,建議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控制簡化的經濟主義與有毒的貪得無厭。--威廉斯(Rowan Williams),《前景》(Prospect)



      在這本令人深思的書中,史紀德斯基父子穿梭於抽象和具體、哲學和公共政策之間。他們注意到,當世界陷入大蕭條時,凱因斯未來學的文章竟被忽略了。我們是否再次忽略對美好未來想像的呼喚?

      ──克魯達斯(Jon Cruddas),國會議員,《獨立報》Independent)



      我們的社會裡有著過多的奢華和不平等。我們應該花更少的時間賺錢,花更多的時間培植真正重要的事情,例如:閒暇、知識和友誼。從這些聽起來無害的陳述,史紀德斯基父子建構了對重要政策的提議。──《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多少才滿足?」是一個好問題。對於看重資本主義和市場的人們,閱讀本書可能不會感到舒服。但他們還是應該試著閱讀。──《經濟學人》(Economist)



      本書充滿智慧、引人深思、氣度雄渾、內容廣泛......開啟現今西方社會無疑最為緊迫的道德議題。──史賓瑟(Nick Spencer),《聖公會周報》(Church Times)



      史紀德斯基父子提出關鍵問題:我們持續追求愈來愈多的財富,這一切都毫無止境嗎?全球經濟在原地打轉,我們尋找重新啟動引擎的方法時,他們的主張卻讓我們忽然煞車。我們已經夠富足了,欠缺的是更豐富的生命,而不是沒完沒了追求不必要的經濟成長,難道不是如此嗎?--瓦波夏特(Nicholas Wapshott),《海耶克:界定現代經濟學的衝突》(Keynes Hayek: 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作者



      令人歡迎的呼籲,以重振社會的倫理層面,並且替人人實現美好生活。

      他們論證的整體要旨是令人歡迎的呼籲,以重振社會的倫理層面,並且替人人實現美好生活。--《紐約客》



      可喜的一本書,提出大哉問,卻沒有許多哲學經常出現的行內術語及模糊籠統。文字清晰明白,提出所有相關議題,也都有解答。--《華爾街日報》



      作者致力於歷史小說、哲學與政治理論,引述浮士德、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評、亞里斯多德對財富使用的看法。他們的結論是,諸如尊敬、友情與社群等概念都勝過財富,比較可能有助於滿足與整體幸福。這真是吸引人的閱讀,即使要運用智力。--《出版家周刊》



      在沉悶科學與道德哲學方面刺激思考的明確論述。--《克爾克斯》(Kirkus)



      史紀德斯基父子毫不費力地從抽象走向具體,從哲學走向公共政策。--《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他們對閒暇的看法很嚴謹。閒暇有生產力,但重點是由本能驅動力所激發的經驗。去除受到狹隘追求的自利推進力之後,閒暇就變成社會福祉的形式,是對公共財的追求,而不是個人沒完沒了的累積。--《波特蘭書評》(Portland Book Review)



      聰明博學、熱情洋溢、引發深思的論點,適合懷疑物質主義是否對美好生活有必要的人士。--《書摘》(Get Abstract)



      他們的警告就足以構成閱讀這本書的理由:我們追求有價值生命的能力已經受損,原因是特定形式的政治哲學已經麻痺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金融時報》



      史紀德斯基父子主張,時間不只是金錢,並且呼籲,患有工作狂的美國人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追求美好生活。這似乎是對我的明智勸告。--娜薩(Sylvia Nasar),《大追求:經濟天才的故事》(Grand Pursuit: 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作者















    生活無虞卻老是擔心錢不夠用?本書專解財富邪降,放你自由!

    不可否認的,食衣住行育樂的物質生活要有起碼的滿足才有幸福感覺,但每個人的滿足度不同,幸福感自然也不同。那些感到不幸福的人,是真的不幸福,還是因為「貪得無厭」?

    作者明確指出,「幸福」不是好概念,以「美好生活」當目標比較好,因而提出構成美好生活的七項元素──「健康」「友誼」「尊重」「閒暇」「安全」「個性」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並提出某些根本的經濟政策建言,期望替人人都能實現美好生活。(文/編輯部)

























    • 作者介紹





      羅伯特?史紀德斯基 Robert Skidelsky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政治經濟學系榮譽教授。撰寫的三本凱因斯傳記(1983、1992、2000)榮獲許多獎項,包括萊昂內爾?蓋爾伯國際關係獎(Lionel Gelber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以及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國際關係獎(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史學家史東﹝Norman Stone﹞認為,如果真有諾貝爾歷史學獎這獎項,這三本英國經濟學家生平傳記應該獲頒。)1991年受封爵位,1994年成為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

      愛德華?史紀德斯基 Edward Skidelsky

      英國埃克塞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哲學系講師。著作有Ernst Cassirer: The Last Philosopher of Culture等。經常在《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與《展望》(Prospect)上發表文章。目前正在撰寫The Language of the Virtues。







    • 譯者介紹







      李隆生



      現任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國際貿易與經營系專任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康乃狄克大學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主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評鑑業務處處長暨綜合服務處處長、聖約翰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院務顧問等職。



      專著:《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清代的國際貿易》。



      譯著:《石油效應》、《給青年數學家的信》、《國際財務管理》、《失靈的眾神》、《與獅子對話》、《以信仰為本的管理》、《國家競爭力》、《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當中國統治世界》、《歐元美金大風暴》、《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等。



      張又仁



      專職譯者。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目錄導覽說明





    • 推薦序 貪得無厭V.S.適可而止/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前 言 盲目追求成長,阻礙美好生活

      第一章 凱因斯您錯了!

      第二章 浮士德交易

      第三章 財富的使用

      第四章 幸福的幻象

      第五章 成長的限制:自然或道德上的限制?

      第六章 美好生活的要素

      第七章 退出無意義的競爭

      謝 誌

      注 釋



















    智慧型





    前言



    盲目追求成長,阻礙美好生活


    本書提出論點來反駁貪得無厭,也反駁讓我們(個人或社會)不願說出「適可而止」(enough is enough)的心理傾向。本書針對經濟上的貪得無厭;也就是對更多金錢的部落客推薦渴望,也針對富裕世界;也就是可以合理認為已有足夠財富支撐體面的集體生活。至於世上的貧困地區,多數人仍處於極度貧窮,貪得無厭只是未來的問題。但不論富裕或窮困社會,只要巨富的豐饒遠超過多數人的生存所需,便能見到貪得無厭。



    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經濟的貪得無厭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但最後將隨著資本主義的滅亡而消失。基督徒認為,貪得無厭是原罪的產物。我們的觀點則是,貪得無厭根植於人類的天性--人們傾向和他人比較財富,因而發現不足--但這種天性受到資本主義的大幅強化,因此成為整個文明的心理基礎。貪得無厭過去是富人的過失,現在成為每日生活的常態。



    資本主義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可讓物質條件獲得極大改善;另一方面,卻激發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諸如欲望、嫉妒和貪婪。我們的目標是透過所有時代和文明裡偉大思想家對「美好生活」的闡釋,以及對目前政策改弦易轍的建議,得以再次鎖住這頭巨獸,以助於美好生活的達成。



    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將挑戰現今執著於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視為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我們不反對經濟成長,但認為該合理詢問為何成長,以及成長在哪些地方。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閒暇和更少的汙染,這兩者為人類福祉合理概念的一部分,但都未納入GDP。GDP只量測在市場內交易的國內產出部分,沒有扣除汙染,也未加上閒暇,因此,GDP進一步成長所帶來福祉改善的程度有多少,是難以決定的事。對非常貧窮的國家當然有很大的改善,但對富裕社會來說,可能已有過多的GDP。我們認為,對全球的富裕國家來說,GDP應被視為實現美好生活政策的副產物。只有經驗能顯示,GDP成果為正、負或停滯不變。



    本書並非關於正義原理,而是關於美好生活的組成。大多數的現代政治理論以抽象的形式,從探討何謂正義或公平開始,然後根據這個「正義」的社會安排進行推論。我們採取不同的方式,從個人及其需求切入,然後嘗試建立公共利益的圖像。分配問題位居當代對正義討論的核心,雖然非常重要,但對我們來說,它只是美好生活的必要內涵而已。



    想像在某個世界,大多數人每星期只須工作十五個小時。因為勞動果實更能平均分配到社會各層面,他們的所得因此等於、甚至遠多於目前的收入,且閒暇時間多過工作時數。以上描述正是經濟學家凱因斯在一九三○年發表的短文〈我們孫子輩的經濟可能性〉(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裡出現的景象。他的立論非常簡單:科技進步有可能提升每小時工時的產出,人們必須工作以滿足需求的時間愈來愈少,直到最後將幾乎不再需要工作了。然後,凱因斯寫道:「自從有人類以來的第一次,人類必須面對真實和永久的問題,也就是如何使用從迫切經濟需求解放而來的自由、如何利用閒暇-讓科學和複利為人類贏取而來的閒暇-睿智、愉快而滿意地生活著。」他認為,這樣的生活約在一百年後(即二○三○年)就可以達成。



    考慮寫作時點,不難理解凱因斯未來學的文章不受重視。當時的世界有更多要緊的問題待解決,包括結束大蕭條。此外,凱因斯自身未再公然重提他的願景,但未來不須工作的夢想總是位在他思考的背景裡。事實上,因為《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這本鉅著,讓凱因斯成為以短期失業、而非長期經濟進步而名聞天下的理論家。然而,我們有很好的理由回到凱因斯提出後又遺棄的問題。



    首先,凱因斯探討某件現今幾乎不被提及的事:財富的目的?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過好日子?這看起來像是一個不可能的問題,但絕不是一個不重要的問題。賺錢不會是自身的目的,至少對沒有罹患嚴重精神錯亂的人們是如此。如果說我生命的目的是要賺進愈多的金錢愈好,就像是說我吃東西的目的在於變得愈來愈肥。對個人而言是對的事,對社會來說也是對的。賺錢不能是人類的永久事業,這不過是因為金錢除了花掉以外,別無其他用途。我們不可能持續花錢,因為到了某個程度,我們終將感到滿足、厭惡,或同時有這兩種感受。不是如此嗎?



    第二,我們所處的西方世界再次陷入「大緊縮」(Great Contraction),也就是自一九二九至三二年大蕭條以來最糟的情況。巨大危機像是一次檢查:暴露了社會體系的缺陷,並刺激尋求替代體系。資本主義正是受到檢驗的體系,而針對資本主義的未來,凱因斯的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觀點。這個危機讓我們了解到體系裡的兩項缺失,之前常被不計任何代價也要追求成長的共識給模糊掉了。



    道德缺陷是我們首先要提及的缺失。銀行危機再次顯示,目前的體系依賴貪婪和利慾的動機,但卻與道德相牴觸。現行體系也將社會分裂為窮和富(近來則是大貧和大富),它的合理性受到某種「涓滴」理論所支持。大富和大貧共存,特別是在可讓每個人都能充足的社會裡,違反我們對正義的感受。其次,這場危機暴露資本主義明顯的經濟缺陷。我們的金融體系在本質上是不穩定的,一旦失誤(如二○○八年),我們理解到它能帶來多大的無效率、浪費和痛苦。嚴重負債的國家被告知:直到將國家所得的一大部分進行清算,否則債券市場不會感到滿意。賺錢機器如此週期性的崩潰,更使我們去思考較好的生活方式。



    最後,凱因斯的論文逼使我們去想像後資本主義的景象(不論你如何稱呼,一個不再累積資本的經濟體系就不再是資本主義)。凱因斯認為,資本主義的動力基礎為「個人受到賺錢和愛錢的強烈本能所吸引。」他認為,等到充裕時代來臨,這種動機驅力將不再受到社會認可。也就是說,當資本主義的使命完成後,就會棄絕自身。然而,我們是如此習慣將缺乏視為圭臬,以致只有少數的人們思考:在一個充裕的世界裡,行為的動機和原則可以是、或應該是什麼。



    所以,讓我們想像,每個人都足以過上好日子。那麼什麼是美好生活呢?什麼又不是呢?我們的道德和經濟體系需要哪些改變,才能實現美好生活呢?我們很少問這樣的問題,因為它們較難歸類在組成現代智識生活的任一專業領域內。哲學家無視於實際現實的雜亂性,建構了正義的完美體系;經濟學家探究如何以最佳方式滿足客觀的渴望,不論這些渴望是什麼。本書結合哲學和經濟學的觀點,因為我們相信這兩個專業領域彼此互補,經濟學具有實務影響力、哲學則有道德想像。本書的目的在於讓經濟學被視為道德科學的舊想法復活:經濟學是關於社群裡人們的科學,而不是處理機器人互動的科學。











    推薦序



    貪得無厭 V.S. 適可而止/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自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世人幾乎都寄望經濟復甦,更祈禱風暴不再來,而各國政府也都不約而同祭出寬鬆貨幣政策來拉拔經濟,依然在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除了成長率低落外,失業率高和工資停滯,以及M型社會一%高所得V.S. 九九%低所得現象,更讓世間人「悶」到爆。此外,天災人禍也壓得世間人喘不過氣來。



    經濟成長沒帶來幸福



    人們不禁要問:為何成長會停滯?經濟成長是否讓人幸福?我們都知道,「經濟」也者,「經國濟民」也!讓人民生活幸福愉快就是濟民之意,而人民的幸福如何表示,又該如何滿足?經濟成長率高是否就能讓人民幸福快樂?



    不可否認的,食衣住行育樂的物質生活要有起碼的滿足才有幸福感覺,因而GDP(國內生產毛額,經濟成長率的計算基礎資料)與幸福有關,但並非「絕對性」關係,GDP高或經濟成長率高的國家或地區,其人民的幸福並非名列前茅。就當前中國GDP已是全球第二、經濟成長率居全球之冠,但中國人民的幸福度卻不高,以及先進發達國家的GDP高、物質生活水準高,卻不如不丹、萬那杜等等窮小國的幸福度,已可知一斑。



    二次大戰以來,追求經濟成長就蔚為風潮,目的就是要讓世人更幸福,於是GNP(國民生產毛額)、GDP就成為各國政府政策追求的標的。雖然從一開始,GDP等國民所得指標存在重大缺失就受到質疑,而世人也早知GDP不是衡量生活品質或幸福的好指標,也一直都在尋求較佳指標。最受矚目的是,二○○八年三月間,法國總統徵召史蒂格里茲(J.E. Stiglitz)和聖恩(Amatya Kumar Sen)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手研擬一套生活品質指數,以作為改革法國體制的依據。



    正如史蒂格里茲所言,長久以來經濟學家咸感GDP已非幸福、生活品質的好評量法。換個角度說,政府將施政焦點放在提升生活物質水準與財富並不夠,幸福的驅動力在於連接起個人與制度、社會的信賴程度,「比如,貪汙低的國家幸福指數也最高」。決定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還包括:社會團結、高出生率、低失業率、高收入、低貧富差距與政治自由等。



    「幸福指數」難反映幸福



    不過,迄今GDP和經濟成長率的地位還是屹立不搖、還是國際間最通用,主因就在找不到「更理想」的指標,即便編製「幸福指數」已成世界潮流,台灣也在二○一三年八月底出爐「國民幸福指數」。但百家爭鳴的幸福指標,彼此間幸福名次千差萬別,而誰都標榜自家正確。台灣官方的幸福指數一發布全台一片譁然,受到無情的嘲諷和撻伐,而同時公布的中華徵信所的民間版幸福指數,結果大異其趣且較被台灣人民接受。由此可見幸福指數的編製並不簡單。問題是:還要繼續使用GDP和經濟成長指標嗎?



    如今已知經濟成長和幸福並非正相關,就應該持續尋找世間人共識的幸福指標,這本《多少才滿足?》指引了一條明路。作者父子倆明確指出,「幸福」不是好概念,以「美好生活」(better life)當目標比較好,而美好生活則可由「健康」、「友誼」、「尊重」、「閒暇」、「安全」、「個性」,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等七項元素組合而成。



    本書以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J. M. Keynes)做為開場。凱因斯在一九三○年預測,未來的一百年裡,人均所得將穩定成長,人們的基本需求將獲得滿足,且沒有人需要每星期工作超過十五個小時。很明顯地,他是錯的:事實顯示,雖然所得如他所預測增加,但我們的欲望擴張也同樣快速,而且我們持續長時間工作。作者首先解釋凱因斯為何錯了,接著說明經濟學是一種道德、而不是真正的科學。

    限量商品

    作者們對美好生活這概念,上溯亞里斯多德、下探現今,指出現代生活遠遠背離了理想典型。他們認為,沒有任何單一指標可反映人類的進步,不論是GDP或「快樂」,因此提出構成美好生活的七項元素。最後,他們提出某些根本的經濟政策,用以幫助我們滿足他們所找出的真正人類需求。有必要特別提醒的是,作者強調這些政策只是方向指標,不是立法藍圖,是家長式的建議,但沒強制性,是為了推動社會邁向美好生活,而不是強迫社會吞下去。言下之意,立法者不要見獵心喜,強制立法、強制執行,否則很可能導致「愛之適足以害之」、「到地獄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鋪成的」惡果,也就是說,是要世間人自己覺悟,自動自發約束自己慾望、減少廣告,並發揮自助、互助美德。



    經濟成長應「適可而止」,喚回節儉美德



    本書明確揭示,持續追求成長不能作為長期目標,因為經濟成長不但沒讓美好生活的七項元素達成,反而造成破壞,例如,失業嚴重奢談安全,人人為近敵怎可能彼此尊重,工時不減和忙碌不已怎有閒暇等等,作者在第六章詳述了這些與美好生活反其道而行的現實。總而言之,這些與美好生活背道而馳的事實,都是現代高科技社會倫理道德敗壞所引起。



    哲人有言:「人無德,天災人禍;地無德,萬物凋落;天無道,地裂天崩,蒼芎盡空。」對照當前多災多難的地球,飽受天災蹂躪,而氣候變遷,金融風暴頻仍、經濟蕭條大恐慌的陰影揮之下去,都與各國幾十年來追求高經濟成長率息息相關,在「慾望無窮」引導下,衍生出貪念、自私的膨脹,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已成為座右銘,魔性長佛性消的人心沉淪、道德敗壞,正引領人類走向毀滅。除非世人早日尋回「節約」、「適可而止」、「小就是美」、「富而有德」、「富而好禮」,以及「誠信」等基本美德,否則「毀滅」並非危言聳聽呢!而「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正可提供現代人思索「返本歸真」的啟示。



    總之,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書,學術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深讀」,而其深入淺出的內容,一般人可以「淺讀」。在此世道炎涼、天災人禍頻仍的時刻,本書不只是清涼劑,甚至可作為救命書呢!



















    推薦序貪得無厭 V.S. 適可而止/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自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世人幾乎都寄望經濟復甦,更祈禱風暴不再來,而各國政府也都不約而同祭出寬鬆貨幣政策來拉拔經濟,依然在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除了成長率低落外,失業率高和工資停滯,以及M型社會一%高所得V.S. 九九%低所得現象,更讓世間人「悶」到爆。此外,天災人禍也壓得世間人喘不過氣來。經濟成長沒帶來幸福人們不禁要問:為何成長會停滯?經濟成長是否讓人幸福?我們都知道,「經濟」也者,「經國濟民」也!讓人民生活幸福愉快就是濟民之意,而人民的幸福如何表示,又該如何滿足?經濟成長率高是否就能讓人民幸福快樂?不可否認的,食衣住行育樂的物質生活要有起碼的滿足才有幸福感覺,因而GDP(國內生產毛額,經濟成長率的計算基礎資料)與幸福有關,但並非「絕對性」關係,GDP高或經濟成長率高的國家或地區,其人民的幸福並非名列前茅。就當前中國GDP已是全球第二、經濟成長率居全球之冠,但中國人民的幸福度卻不高,以及先進發達國家的GDP高、物質生活水準高,卻不如不丹、萬那杜等等窮小國的幸福度,已可知一斑。二次大戰以來,追求經濟成長就蔚為風潮,目的就是要讓世人更幸福,於是GNP(國民生產毛額)、GDP就成為各國政府政策追求的標的。雖然從一開始,GDP等國民所得指標存在重大缺失就受到質疑,而世人也早知GDP不是衡量生活品質或幸福的好指標,也一直都在尋求較佳指標。最受矚目的是,二○○八年三月間,法國總統徵召史蒂格里茲(J.E. Stiglitz)和聖恩(Amatya Kumar Sen)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手研擬一套生活品質指數,以作為改革法國體制的依據。正如史蒂格里茲所言,長久以來經濟學家咸感GDP已非幸福、生活品質的好評量法。換個角度說,政府將施政焦點放在提升生活物質水準與財富並不夠,幸福的驅動力在於連接起個人與制度、社會的信賴程度,「比如,貪汙低的國家幸福指數也最高」。決定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還包括:社會團結、高出生率、低失業率、高收入、低貧富差距與政治自由等。「幸福指數」難反映幸福不過,迄今GDP和經濟成長率的地位還是屹立不搖、還是國際間最通用,主因就在找不到「更理想」的指標,即便編製「幸福指數」已成世界潮流,台灣也在二○一三年八月底出爐「國民幸福指數」。但百家爭鳴的幸福指標,彼此間幸福名次千差萬別,而誰都標榜自家正確。台灣官方的幸福指數一發布全台一片譁然,受到無情的嘲諷和撻伐,而同時公布的中華徵信所的民間版幸福指數,結果大異其趣且較被台灣人民接受。由此可見幸福指數的編製並不簡單。問題是:還要繼續使用GDP和經濟成長指標嗎?如今已知經濟成長和幸福並非正相關,就應該持續尋找世間人共識的幸福指標,這本《多少才滿足?》指引了一條明路。作者父子倆明確指出,「幸福」不是好概念,以「美好生活」(better life)當目標比較好,而美好生活則可由「健康」、「友誼」、「尊重」、「閒暇」、「安全」、「個性」,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等七項元素組合而成。本書以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J. M. Keynes)做為開場。凱因斯在一九三○年預測,未來的一百年裡,人均所得將穩定成長,人們的基本需求將獲得滿足,且沒有人需要每星期工作超過十五個小時。很明顯地,他是錯的:事實顯示,雖然所得如他所預測增加,但我們的欲望擴張也同樣快速,而且我們持續長時間工作。作者首先解釋凱因斯為何錯了,接著說明經濟學是一種道德、而不是真正的科學。作者們對美好生活這概念,上溯亞里斯多德、下探現今,指出現代生活遠遠背離了理想典









    編/譯者:李隆生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88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特點









    • 作者:羅伯特.史紀德斯基,愛德華.史紀德斯基

      追蹤





    • 禮物

    • 譯者:李隆生








    • 出版社:聯經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3/10/4








    • ISBN:9789570842685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成人適讀


    • 批踢踢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我要購買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討論,推薦,開箱,CP值,熱賣,團購,便宜,優惠,介紹,排行,精選,特價,周年慶,體驗,限時

    以下為您可能感興趣的商品

    注意:下方具有隨時更新的隱藏版好康分享,請暫時關閉adblock之類的廣告過濾器才看的到哦!!



    中國時報【簡榮輝╱宜蘭報導】

    冬山鄉公所日前更新「冬山鄉觀光旅遊網」,除原先連結的休閒農業區網站資訊,也新推薦鄉內21個祕境景點,並且推出拍照打卡送好禮活動,只要在21推薦景點中,任選3處拍照打卡並上傳到「幸福冬山」官方臉書粉絲團,就可換取1個「冬山好趣處」小書包活動至5月底止。

    「沒親自造訪冬山,怎知冬山之美?」冬山鄉長謝燦輝表示,休閒農業一直是冬山觀光主力,也是鄉公所長期推廣的目標,鄉內6個休閒農業區已廣為人知,但是其他冬山祕境卻少有人走訪,因此公所趁著更新冬山鄉觀光旅遊網之際,也挑出21個鄉內祕境,讓遊客知道除了休閒農業區,還有許多原始農村景點。

    不過,單靠冬山鄉觀光旅遊網一己之力來行銷鄉內觀光,力道稍嫌不足。謝燦輝希望集眾人之力,一同分享冬山之美,因此也推出旅遊打卡送好禮活動,只要遊客在公所推薦的21處景點中,造訪3處拍照打卡,同時上傳至「幸福冬山」官方臉書粉絲團,即可憑打卡資訊到冬山鄉公所觀光產業發展所換取1個小書包。

    謝燦輝認為,冬山是一個農業鄉,主要產業大多依靠農特產品與休閒農業,這些都需要靠行銷才能吸引遊客目光,旅遊人潮來了,有信心靠著休閒農業與有機無毒農特產品,留住遊客的心思與舌尖味蕾,讓大家一再舊地重遊。

    詳細活動資訊可上網查詢「冬山鄉觀光旅遊網」。

    復興航空今天宣布解散,下午臨時召開勞資協商會議,引起復興航空企業工會不滿,約兩百這裡最便宜名工會成員前往總公司抗議。

    復興航空今天召開臨時董事會宣布解散公司,公司承諾所有員工將比照勞基法條件進行資遣,不過卻在下午五時臨時召開勞資協商會議,復興航空企業工會約兩百名成員舉著「復興負心,落跑快過開超跑」、「黑箱勞資會議、出賣勞工權益」等標語在一樓大廳抗議。

    【記者許志煌/台北報導】復興航空驚爆無預警停飛,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昨(二十二)日表示,公會不排除為旅行業者向復興航空提出集體訴訟,也不排除對交通部民航局提出瀆職之訴,並為旅行業者申請國賠。

    【中央社台北廿二日電】復興航空今天宣布解散並停飛,消基會表示,退費期限四十五天過於冗長,與短時間付費要求明顯不對等;目前消基會正積極蒐集資訊,若影響層面擴大,不排除要求集體協商或團體訴訟。

    消基會副董事長游開雄表示,昨天就陸續接到復興航空乘客,申訴權益相關的諮詢,到目前為止接到申訴案件共有十六件,後續全面停飛若造成消費者求償無門,影響層面可能會更大。

    游開雄說,目前消費者應還在理解狀況,大概要等明後天,影響消費者層面比較明朗後,消費者也會有所反應,消基會將據此評估後提出具體處理方案。

    下面附上一則新聞讓大家了解時事

    旺報【本報系資料照片】

    由《旺報》、《海西晨報》、新浪網主辦的「2016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分別由兩岸名人推薦40個漢字,提交兩岸網友在新浪網活動網頁,票選最能代表2016年兩岸現象的漢字,11月26日起至12月1日進行初選,從40個漢字中選出10個漢字入選字,12月2日起至8日進行決選,將選出最終入選年度漢字,新浪網相關專頁為:。

    推薦字豐邱鏡淳(新竹縣長)

    理由:「豐」有肥美、飽滿之意。受到國際經濟景氣與兩岸情勢的影響,台灣面臨不小的挑戰,民間能量豐沛,需要的是開拓市場左右逢源,極速加乘物阜民豐、富國強民的效益。

    推薦字通賴正鎰(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及鄉林集團董事長)

    理由:推薦「通」字,意指:政通人和,無往不利。台灣今年520政黨輪替之後,因蔡英文總統對九二共識的一些堅持,兩岸暫時陷入了僵局,出現過去好不容易努力實現的兩岸三通,感覺上又遭遇極大瓶頸,陸客來台觀光人數驟減,讓台灣觀光業市場緊縮,殊為可惜。

    推薦字予金士傑(台灣現代劇場開拓者、演員)

    理由:兩岸交流,互相給「予」尤為重要。

    互相給「予」真誠的心,能進一步拉近兩岸民眾彼此之間的距離,搭建起溝通的橋樑。

    推薦字靜張彬彬(里約奧運亞軍、射擊世界盃冠軍)

    理由:我們在技術核心中要求靜心,即安靜、沉靜、冷靜。不管是在平時訓練還是大小比賽中,都無時不刻強調「靜」的感覺。

    靜,從青從爭。看起來爭,實為不爭,不斷超越自己才有可能戰勝別人。

    競技體育和日常生活都是如此,只要時常提醒自己不忘反省追求欲望的心,自然有容乃大。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推薦,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討論,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部落客,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比較評比,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使用評比,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開箱文,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推薦,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評測文,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CP值,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評鑑大隊,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部落客推薦,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好用嗎?, 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 去哪買?


arrow
arrow

    xzzjbxfj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